唐朝地方县令

作者:本站原创 -
唐朝地方县令

大家好,唐朝地方县令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唐朝县令是做什么的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地方县令和唐朝县令是做什么的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唐代地方官职的疑问:县丞、县尉、长史、司马,都是管什么的,几品
  2. 唐朝一县多少户
  3. 唐朝县令是做什么的

[One]、唐代地方官职的疑问:县丞、县尉、长史、司马,都是管什么的,几品

唐代县的长官不分大小统称令。京县令,正五品上;畿县令,正六品上;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等(京县增设录事2人)。县丞为正八品。

[Two]、唐朝一县多少户

〖One〗、唐初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以5000户以上为等,2000户以上为中等,1000户以下为下等。到了开元天宝之际,唐朝臻于极盛,户口繁多,因此分等标准也随之提高。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定6000户以上为上县,3000户以上为中县,不满2000户为下县。

〖Two〗、唐代开始,县令长的分别正式取消,县的长官一律称令。县的分等标准也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并以之分全国的县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京都所在之县为赤县。唐代首都为西京,辖长安、万年二县;陪都一为**,辖洛阳、河南二县;一为北京,辖太

〖Three〗、原、晋阳二县,这六县都称为赤县,也称京县。首都及陪都所在的京兆府、河南府及太原府的其他82个属县称为畿县,所以后来靠近首都的地方就俗称为近畿。赤、畿以外的所有县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即地理环境的优劣)等标准为据而划分为望、紧、上、中、下等五等。以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为准,共有望县78个,紧县111个,上县446个,中县296个,下县554个。

〖Four〗、赤、畿两等县带有卫戍性质,尤其赤县地位崇高,所以数量有时有点弹性。如河东道文水县为武则天故里,武氏执政时改为武兴县,并与太原、晋阳同为京县,唐中宗复辟以后,依旧回改为文水县,京县地位也自然撤销。望、紧两等县带有冲繁性质,表示地理位置重要而又事务繁剧。所以数量不是太多。

[Three]、唐朝县令是做什么的

唐朝知县属于正七品比他大一级的属于从六品从六品包括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OK,关于唐朝地方县令和唐朝县令是做什么的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